韓家平:社會信用體系正從“治理之基”走向“發展之源
1月4日,在第四屆中國城市信用建設高峰論壇主論壇上,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信用研究所所長韓家平表示,我國社會信用體系正在從“治理之基”走向“發展之源”,將在下一步經濟復蘇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韓家平說,從1999年至2014年,經過長達15年的探索,以2014年6月發布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為標志,我國將社會信用體系定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治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階段更多強調社會信用體系的治理功能,更加重視公共領域信用體系建設。
韓家平表示,經過8年卓有成效的建設和發展,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以2022年3月中辦、國辦發布的《關于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意見》為標志,社會信用體系定位調整為供需有效銜接的重要保障、資源優化配置的堅實基礎,良好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意味著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后,我國將在完善誠信建設長效機制基礎上,更加重視發揮社會信用體系的促發展功能,更加重視市場領域信用建設。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社會信用列為需要完善的市場經濟四大基礎制度之一,進一步明確和提升了社會信用體系的地位和作用。”韓家平說。
基于我國信用體系發展脈絡,韓家平表示,信用是治理之基,是現代經濟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同時,信用也是發展之源,是供需有效銜接的重要保障,是資源配置的堅實基礎,是最基礎的營商環境。我國社會信用體系的定位正在從“治理之基”走向“發展之源”。
韓家平表示,我國正在建立廣義的社會信用體系。從現階段社會信用領域的主要矛盾出發,我國選擇了建立廣義的社會信用體系。西方發達國家信用體系主要解決的是經濟金融領域信用交易風險問題,而我國信用體系則需要同時解決信用交易風險問題和社會誠信合規問題。因此我國正在建立的是更為復雜、更為系統的社會信用體系,是有中國特色的、符合數字經濟時代特征的社會信用體系。這個體系實際包含了社會誠信合規體系(可稱作公共信用體系)和信用交易風險管理體系(可稱作市場信用體系)兩大信用體系,其中公共信用體系將成為我國經濟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場信用體系將是未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點。
韓家平認為,我國信用體系建設目前在市場信用體系方面還存在短板,缺乏非金融類的信用交易征信機制和約束機制。他建議加強商業信用建設,發揮商業信用在擴大交易規模、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方面的作用,大力發展信用經濟。
(轉自新華財經)